提高科研采血管样本稳定性需要从样本采集、保存、运输到处理的全链条进行严格控制,避免污染、降解或成分变化。以下是关键措施和操作建议:
一、采血管选择与预处理
1.选择合适的采血管
材质与添加剂匹配:
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采血管类型(如血清管、抗凝管、EDTA管、肝素管等)。
例如:
血清样本:使用干燥管(无添加剂),依赖自然凝血后离心。
血浆样本:添加抗凝剂(如EDTA、枸橼酸钠或肝素)的管子。
RNA/DNA样本:选用含稳定剂(如RNA酶抑制剂)的专用管。
无菌与低吸附性:
优先选择医疗级聚丙烯(PP)或聚碳酸酯(PC)材质,减少蛋白、核酸吸附损失。
2.采血管预处理
清洁与去污:
使用前检查采血管是否洁净,避免残留洗涤剂或杂质。
对RNA/DNA样本,可提前用DEPC水处理采血管并灭菌(如高压或紫外线照射)。
抗凝剂预混:
若需添加抗凝剂(如EDTA),需确保其与血液充分混合(轻轻颠倒混匀8-10次)。
二、科研采血管标准化采集操作
1.采集流程控制
采集顺序:
优先采集血培养管(如厌氧菌培养),再依次采集凝血管、抗凝管,避免交叉污染。
丢弃第一滴血(可能含组织液或消毒剂残留)。
采血技术:
使用标准蝶翼采血针,控制血流速度(避免过快导致溶血)。
采血后立即拔针,按压穿刺点但避免挤压过度(可能导致组织液混入)。
2.防止溶血与污染
轻柔混匀:
抗凝管采血后需轻轻颠倒混匀5-8次,避免剧烈摇晃导致细胞破裂。
防污染措施:
佩戴无菌手套,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;皮肤消毒后待酒精完*挥发再采血。
三、科研采血管样本处理与存储优化
1.分装与标记
分装保存:
将大体积样本分装为小份,避免反复冻融。
分装时标注清楚样本编号、采集时间、保存条件等信息。
唯*性标识:
使用条形码或二维码标签,确保样本可追溯性。
2.避免反复冻融
预分装储备:
一次解冻后分装成单次用量,剩余样本继续冷冻保存。
避免同一样本多次冻融(尤其对蛋白、酶活性影响显著)。
3.长期存储管理
冷冻柜分区:
-20℃存放短期样本(如数周),-80℃存放长期样本(如数年)。
定期检查冰箱温度和样本完整性(如是否有冰晶升华、管盖脱落)。
禁用自动除霜冰箱:
自动除霜会导致温度骤升,建议使用医用低温冰箱。
